《民法典》出台,中国步入“法典”时代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她很温柔,1260个条文,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也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被不再保留。作为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她又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市场经济的基本法”,14亿人为她郑重庆生。

C位出道的民法典

《民法典》出台,中国步入“法典”时代

民法典的出炉,引发前所未有的关注,更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价值和意义。与以往的立法相比,民法典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区别于单行立法,中国开始步入“法典”时代。民法典的效力仅次于《宪法》,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和统领性,改变了以往只就某一领域法律权利和关系单行立法的模式。一部民法典,囊括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等法律,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共1260个条文,覆盖每一个公民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涵盖公民私权利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这表明,我们国家的立法实践和体系更加成熟。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我国法律结构体系是极大的完善。以前的主要立法是对具体法律内容的完善,而民法典是对整个中国法律体系结构的补充和优化。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刑法》经过系统化的体系整合,不过到目前为止仍不彻底,还存在一个单行刑法《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而其他部门法仍然是由若干个单行法律构成,体系繁琐庞杂。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的出台,也同时意味着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全部”消亡”。民法典正式实施后,民法领域的所有法律都被统筹至一部法典中,“合并同类项”后逻辑体系更加清晰完善,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独特的三大体验

不管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婚丧嫁娶、生产经营,我们每天都在与民法打交道。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民法典给所有的”用户”带来了全新的美妙体验。

体验一:为人权保护加成

这是世界法治史上,首开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先河。不仅仅是将以往散落在民法各处的人格权利”整理收纳”,而是要使人格尊严得到全面保护,让”人”成为法律的终极关怀。

《民法典》出台,中国步入“法典”时代

完善防止性骚扰有关规定,认定标准更加清晰,在防止职场和校园性骚扰方面更具针对性。

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将权利范围由禁止刺探私密信息,扩展到对”午夜来电”等骚扰行为的防范。

特殊情况下无人照料”被监护人”得到照顾,当地基层组织等要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未成年人权益得到更大保护,对受性侵未成年人索赔的诉讼时效做了特殊规定,让法律的时间停步,等待勇气的成长。

避免科学伦理”不能承受之重”,规范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

体验二:为家庭和睦聚力

法律更周全,吾乡是心安。民法典迎难而上,用更完善的规则守护爱的港湾。

《民法典》出台,中国步入“法典”时代

家有所安,减少”头脑发热”式离婚,设立三十日的离婚冷静期,更好维护家庭关系稳定。

离有所值,离婚代价更加公正,“有其他重大过错”成为离婚时可索赔的情形,没有达到重婚程度的出轨行为,也必须以赔偿形式表达歉意忏悔。

居有所定,新设居住权制度,对于因婚姻解体、”以房养老”失去住房所有权的女性、老人来说,牢不可破的法律权利代替了飘忽不定的居住允诺。

老有所依,完善扶养协议制度,适当扩大扶养人的范围,明确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均可以成为扶养人。

遗有所果,遗嘱形式和效力更加多样,新增加打印、录像等遗嘱形式,删除”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给予行动不便的立遗嘱人更多选择,让财产处分更真实、更便捷。

体验三:为社会治理赋能

最基础的法律,关注最揪心的细节,民法典对于人民需求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新增内容中不少是针对舆论热议的立法回答,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效能得到有效彰显。

《民法典》出台,中国步入“法典”时代

“头顶上安全”将有法可依,完善了高空抛物坠物相关各方的民事责任,用让抛物者买单的方式守护头顶安全。

凸显信息时代法律态度,在APP过度处理个人信息、伪造侵害肖像权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保护更严格。

“霸座”从违规缺德升至违法背约,明确旅客应当按照客票记载的座位号乘坐的合同义务。

对高利贷和”霸王条款”说”不”,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对格式条款制度细化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厘清物业与业主关系,增加规定物业服务合同,明确小区电梯广告的收益由业主共享,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物业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漫长的前世今生

民法典刚刚通过,但对她的盼望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从民法典孕育与诞生的历程中,我们能够在历史的厚重里,读出坚持与梦想,读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民法典》出台,中国步入“法典”时代

先后四次启动,凝聚几代人的夙愿

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第一次是在1954年。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那年,民法典的首次起草工作就正式开始了,但最终因遭遇反右斗争扩大化而终止。

第二次是在1962年。这次提出的草案突出了计划经济的内容,主要算经济行政账,但后来起草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第三次是在1979年。当时的起草工作最终采取了”批发转零售”的策略,即成熟一部制定一部,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第四次是在2001年。次年12月,一部10万多字的民法典草案就提交审议。但是,由于当时物权法尚未制定,先行出台民法典与此前的”路线图”不符,加上对于草案的分歧较大,这次起草工作无果而终。

迈出关键两步,迎来荣耀的法治之光

历史不再吝惜奖赏,时代亦未辜负期待。始终无法落地的民法典伴随着我国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推进,开始取得一次次关键性突破。

第一步: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民法总则,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第二步:2018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百万条建议,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全国人民对民法典最殷切的期盼。在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首部民法典终于如约走来。

时代为你欢呼

法律是民族精神的自然表达,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每一部法律,都烙刻着民族精神的印记,都见证了一个时代。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民法典的通过,就是把“时代之变”刻印在法典上,刻印在了国人的心上。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部民法典,1260个条文,10万余字。从体量来说,中国法律体系“三分天下”,民法典已有其一。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注定了这部与市场经济、市井生活休戚相关的基本法律,将最完整、最真切地体现这个时代的风貌。

社会、经济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前进,它也终于赶在这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破茧而出,这是历史的选择!

这是中国之治的杰出体现,更是民族复兴之路的法律凝结,她将用前所未有对正义的追求,为我们撑起前所未有的法治支点,这是时代的呼唤!

昨天的奇迹不过是明天的必需品,所有惊叹都会成为理所当然,我们相信,这座里程碑最终也将只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法治蓝图的一部分,这是未来的预告!

民法典,我们欢迎你的到来!时代为你欢呼!

(1)
上一篇 2020年5月29日 上午11:56
下一篇 2021年9月9日 下午2: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